西路軍,指1936年10月由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四方面軍主力2.18萬人(占當時紅軍總數(shù)的2/5),遵照中共中央之命令,西渡黃河作戰(zhàn),在河西走廊,西路軍孤軍奮戰(zhàn),伏尸盈雪,由于兵力懸殊,最后糧絕彈盡,慘遭失敗,幾乎全軍覆沒,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很長時期里,西路軍問題是黨史和軍史研究中的一個“禁區(q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由事件參與者陳云、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直接干預,得到鄧小平同志堅定支持,使得研究這段歷史的環(huán)境逐漸改善,西路軍的歷史真相逐步得到澄清,并為學界和公眾所接受。
西路軍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一支。1936年秋,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后,根據(jù)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向西渡過黃河。隨后,第九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第五軍也渡過黃河,準備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后因河東敵情變化,計劃終止執(zhí)行。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令過河部隊稱“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方面軍會師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占領寧夏、甘西,打通與蘇聯(lián)的聯(lián)絡,隨即頒布《十月份作戰(zhàn)綱領》,決定提前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該綱領規(guī)定,四方面軍主力南進西蘭通道地區(qū),以3個軍的兵力渡黃河攻占寧夏,但由于敵情變化,軍委命令屢有變更,致使四方面軍主力未能全部渡過黃河。
193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電令渡過黃河的紅軍組成“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曾傳六。下轄三個軍:五軍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參謀長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楊克明,轄2師4個團,3000余人,槍1000余支,平均每槍子彈5發(fā);九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參謀長陳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轄2師6個團,6500余人,槍2500余支,平均每槍子彈15發(fā);叁十軍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參謀長黃鵠顯,政治部主任李天煥,轄2師6個團,7000余人,槍3200余支,平均每槍子彈25發(fā);另有騎兵師,200人馬,200支槍,平均每槍子彈25發(fā)。全軍計21800人,機關、醫(yī)院、傷病員及勤雜人員占40%左右。
西路軍原為實現(xiàn)《平(番)大(靖)古(浪)涼(州)戰(zhàn)役計劃》,單獨西進,接通新疆,但在古浪一役中,損失慘重,傷亡2000余人,參謀長陳伯稚、一個師長、一個師政委以及大部分排以上干部犧牲。軍長孫玉清被撤職,由一方面軍將領李聚奎接任。但卻在此時,中央軍委要求西路軍停止西進,就地在永昌、涼州一帶建立根據(jù)地。中央原計劃以此造成河東紅軍將與西路軍在河西會合的假象,調(diào)動蔣軍,以便河東紅軍主力轉移,但此意圖中央?yún)s不明告西路軍,只是命其不進不退、困守不毛之地,陷于民族不同、文化不通的危險境地。而西路軍的領導人陳昌浩由于在鄂豫皖蘇區(qū)、川陜蘇區(qū)及紅四方面軍長征時,忠實執(zhí)行過“左”傾錯誤,并形成與張國燾的特殊關系,他懼怕不能緊跟中央指示而遭到批評,于是對中央的各種命令一味強調(diào)服從。由此,西路軍就在該地點進行大規(guī)模的慘烈戰(zhàn)斗,部隊嚴重損耗,由21000余人銳減至15000余人,漸漸陷入絕境。
西路軍最終經(jīng)過血戰(zhàn)高臺、倪家營等地,在沒有救兵、沒有供給,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導致西路軍全軍覆亡。西路軍戰(zhàn)死者7000多人,被俘12000多人。被俘后慘遭殺害者6000多人,回到家鄉(xiāng)者3000多人,經(jīng)過營救回到延安者45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1000多人。 僅余400多人的西路軍指戰(zhàn)員潰至新疆。
(責任編輯:XN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