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名] 比利時王國(The Kingdom of Belgium, Le Royaume de Belgique)。
[面 積] 陸地面積30500平方公里,領海及專屬經濟區(qū)2000平方公里
[人 口] 1047.3萬(2005年),其中講弗拉芒語的弗拉芒大區(qū)605.8萬,講法語的瓦隆大區(qū)340.2萬(包括講德語的約7.1萬),使用弗法兩種語言的布魯塞爾首都大區(qū)101.3萬。官方語言為弗拉芒語、法語和德語。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 都] 布魯塞爾 (Brussels, Bruxelles),人口101.3萬(2005年)。
[國家元首] 國王阿爾貝二世 (Albert II),1993年8月9日即位。
[簡 況] 位于西歐,北連荷蘭,東鄰德國,東南與盧森堡接壤,南和西南與法國交界,西北隔多佛爾海峽與英國相望。海岸線長66.5公里。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
公元前克爾特族的比利其人在此居住。公元前57年起長期為羅馬人、高盧人、日爾曼人分割統(tǒng)治。9~14世紀被各諸侯國割據(jù)。14~15世紀建立了勃艮第王朝。隨后又陸續(xù)為西班牙、奧地利、法國所統(tǒng)治。1815年被并入荷蘭。1830年10月4日獨立。1867年成為永久中立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均被德國占領。二戰(zhàn)后加入北約。1958年加入歐共體,并與荷蘭、盧森堡結成經濟聯(lián)盟。1993年完成國家體制改革,正式實行聯(lián)邦制。
[政 黨] 主要有9個政黨:
(1)荷語自由民主黨(VLD):執(zhí)政黨,成立于1992年11月,前身為成立于1972年的荷語自由進步黨(Partij voor Vrijheid en Vooruitgang,PVV)?,F(xiàn)任黨主席巴爾特·索瑪斯(Bart Somers)。
( 2)荷語社會黨和社會自由黨聯(lián)盟:由荷語社會黨(SP.A)和荷語社會自由黨(SPIRIT)于2002年7月為參加2003年聯(lián)邦立法選舉合并組成。1978年,比利時社會黨分裂為荷語社會黨(SP Socialistische Partij)和法語社會黨。荷語社會黨黨主席斯蒂文·斯蒂法特(Steve Stevaert)。2001年,成立于1954年的人民聯(lián)盟(Volksunie)分裂為兩個黨,荷語社會自由黨(SPIRIT)為其中之一。黨主席為希爾特·蘭百赫(Geert Lambert)。
(3)荷語基民黨(CD&V):前身是基督教社會黨,成立于1815年。1846年至1936年稱天主教聯(lián)盟,1945年改稱基督教社會黨。1968年因民族矛盾分裂為荷語基督教人民黨和法語基督教社會黨。后更名為荷語基督教民主黨。2004年7月比大區(qū)選舉中,該黨在弗拉芒大區(qū)獲得勝利,原黨主席伊文思·萊特姆(Yves Leterme)任大區(qū)首席大臣。現(xiàn)任黨主席范德生(Mr. Jo Vandeurzen)。
(4)弗拉芒利益黨(Vlaams Belang):由1977年成立的弗拉芒國家黨(VNP)和弗拉芒人民黨(VVP)合并而成。1978年12月,兩黨合并為弗拉芒集團(Vlaams Blok),后更名為弗拉芒利益黨?,F(xiàn)任黨主席富蘭克·范??耍∕r. Frank Vanhecke)。
(5)法語革新運動黨(MR):前身是建于1846年的自由黨(PL),是比利時歷史最久的政黨。1961年,自由黨改名為自由進步黨,1972年,自由黨分裂為荷語自由進步黨(PVV,即現(xiàn)在的荷語自民黨VLD)和法語革新自由黨(PRL)。2002年3月24日,法語革新自由黨(PRL)、法語民主陣線(FDF)、國民革新運動(MCC)合并組成法語革新運動黨(MR)?,F(xiàn)任主席是聯(lián)邦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雷德爾斯。
(6)法語社會黨:前身是由塞扎爾·帕普(Cesar Paepe)于1885年創(chuàng)立的比利時工人黨(POB)。 1940年,工人黨解散,1945年,比利時社會黨(PSB)成立。其后和自由黨、基社黨幾次聯(lián)合組閣。1978年,社會黨按語言分裂為法語社會黨(PS)和荷語社會黨(SP)。現(xiàn)任主席埃利奧·迪呂波(Elio Di Rupo)。
(7)法語人道主義民主中心黨(CDH):1968年由基督教社會黨分裂而成法語基督教社會黨(PSC),2002年更現(xiàn)名。黨主席為饒愛樂·米勒蓋(女,Joelle Milquet)。
(8)弗拉芒綠黨(Groen):前身為1982年成立的荷語生態(tài)黨(Agalev),2003年更現(xiàn)名。黨主席維拉·杜阿(Vera Dua)。
(9)法語生態(tài)黨:成立于1980年。該黨實行集體領導。
此外還有比利時勞動黨、比利時進步團結共產黨(前比馬列共)等小黨。
[軍 事] 憲法規(guī)定國王是武裝力量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帥。議會負責批準國防預算和與軍事有關的法律。政府負責制定防務政策。內閣防務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同時也是國王的最高防務咨詢機構。國防大臣在首相領導下,負責執(zhí)行防務政策。武裝力量由陸、海、空、衛(wèi)生兵四部分組成。2002年1月1日起,撤銷總參謀部,在國防部下設國防參謀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
1995年取消義務兵制度,實行志愿兵制,國內服役期1年,國外服役期10個月。
三軍總兵力約4萬人(2005年),其中陸軍一個師,一個傘兵突擊旅,一個陸航大隊,共2.2萬人;海軍一個艦隊,共1600人,有4艘護衛(wèi)艦,15艘掃雷艦艇;空軍兩個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一個運輸與通訊聯(lián)隊,共8000人,有132架F-16戰(zhàn)斗機,28架幻影5型戰(zhàn)斗機;衛(wèi)生兵部隊1000人。另有后備役人員3.5萬人;醫(yī)務人員5000人。曾派出1600余人前往前南、索馬里等國參加聯(lián)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已派出一個裝甲旅共170名官兵參加“歐洲軍團”?,F(xiàn)在境外執(zhí)行軍務的軍人為2000人。
2005年國防預算26.55億歐元,約占GDP的1%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