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ね?620.2.16~1688.5.9)
勃蘭登堡大選帝侯, 勃蘭登堡-普魯士國奠基人。一譯腓特烈·威廉。生于施普雷河畔克爾恩。 1634~1638年就讀于尼德蘭萊頓大學。1640年即位勃蘭登堡選帝侯。時值三十年戰(zhàn)爭,所屬領地處于外國軍隊占領之下。1644年組建一支人數(shù)很少的軍隊,并積極開展外交活動。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上,由于法國支持獲得東波美拉尼亞。 戰(zhàn)后努力恢復經 濟。1653年與容克貴族達成勃蘭登堡邦議會協(xié)定,承認容克擁有征稅、擔任軍官、使役農民等特權;容克則須交納軍事稅,以建立一支常備軍。1655~1660年波瑞戰(zhàn)爭期間,乘機擺脫對波蘭的藩屬關系,臣服瑞典,并于1656年7月率兵參加華沙之戰(zhàn)。瑞典失利后,轉而參加反瑞同盟,配合波軍把瑞軍趕出西波美拉尼亞。1660年取得普魯士公國的主權。1661年后在奧地利和西班牙、瑞典和法國爭霸歐洲的角逐中,他多次背信棄約,最終為盟友所拋棄。根據1679年《圣日耳曼和約》,被迫交出東波美拉尼亞。他企圖憑借一支規(guī)模不大的軍隊,施展外交手段,把分散的領地連成一片,謀求出海口并進而向外擴張。為此,他統(tǒng)一貨幣,鼓勵工商業(yè),建立郵政,開通運河,修筑道路,網羅人才,收留流亡的胡格諾派教徒。為控制財政和增加稅收,他壓制地方勢力,建立軍事官僚專制統(tǒng)治,使勃蘭登堡-普魯士國變成實力僅次于奧地利的北德邦國,為普魯士王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