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起義軍的杰作
黃飄大捷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貴州苗民起義軍在黃平東南之黃飄對湘軍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山地伏擊戰(zhàn)。
19世紀50年代中期,在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的影響,深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之苦的貴州各族人民也紛紛起義,反抗清朝的反動統(tǒng)治。1855年4月30日,張秀眉和包大度、李鴻基等人在臺拱首舉義旗,黃平、清平等地苗民起而響應,起義很快擴展到黔東南整個苗民聚居區(qū)。起義軍股數(shù)眾多,互不統(tǒng)屬,各自為戰(zhàn)。張秀眉主動與各地起義軍聯(lián)合,積極向清軍進攻。到1858年底,苗軍基本上控制了東起湘黔邊、西至貴陽城下的黔東南大片地區(qū)。與黔東南苗族起義同時,貴州東部號軍、黔西南、黔西北苗民也發(fā)動起義。起義烽火燃遍了貴州全省。當時,清軍把主要精力放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上,因此對貴州各族人民的起義沒有多大辦法。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全國革命形勢轉(zhuǎn)入低潮。清政府在鎮(zhèn)壓了太平軍余部后,于1866年抽調(diào)大量清軍,向貴州各族起義軍大舉進攻。在清軍的大舉進攻下,黔西北苗軍、黔北號軍相繼失敗。黔東南、黔西南等地的起義軍處境更加困難。
1868年5月,湘軍席寶田部圍攻邛水西南的苗軍重要據(jù)點寨頭。苗軍守將甘保玉率苗軍主力堅守在前哨陣地釘耙塘。
湘軍從正面進攻,傷亡慘重。席寶田便改變戰(zhàn)術(shù),一面從正面佯攻,一面派部隊抄至寨頭側(cè)后,從高處襲擊苗軍。苗軍腹背受敵,甘保玉犧牲,寨頭終于失守。
四川候補知府唐炯率川軍鎮(zhèn)壓號軍起義后,又向苗軍發(fā)動進攻,于1868年11月28日占領(lǐng)黃平舊州城,12月7日占新州城。
1869年,清政府進一步調(diào)兵增援貴州。湖南巡撫劉昆遣記名按察使黃潤昌、道員鄧子垣率萬余湘軍入黔。1月初,黃潤昌進抵貴州青溪。席寶田令黃潤昌沿鎮(zhèn)陽江西進,令記名提督榮維善由寨頭北上,夾攻鎮(zhèn)遠。3月10日,湘軍攻占鎮(zhèn)遠、府衛(wèi)兩城。其后,黃潤昌率軍西攻施秉,榮維善則率軍南下,與沿清水江西進的李光燎、戈鑒部會合,于4月9日攻占清江廳城。接著,席寶田命榮維善由清江、彭芝亮由石阡,分率所部赴鎮(zhèn)遠,與黃潤昌部會合。4月30日,黃潤昌、榮維善、彭芝亮等部湘軍攻占秉施縣城,苗軍向西撤退。
湘軍攻占施秉后,為了迅速打通驛道,并與已經(jīng)占據(jù)黃平、重安、清平等地的川軍會合,便乘勝向黃平前進。1869年5月1日和2日,由黃潤昌、榮維善、鄧子垣等率領(lǐng)的湘軍1.8萬余人占領(lǐng)苗軍重要據(jù)點白洗寨(施秉南10余公里)和甕谷隴(黃平東南20余公里)。甕谷隴至黃平,中間有黃飄(黃平東南10公里)等苗寨,地勢奇險,僅有羊腸小道可以通行。當時有人提議停止攻擊,但黃潤昌、榮維善等因勝而驕,認為"功在指顧","若舍之而去,則驛路仍被梗阻,計不如乘勝追之"(《貴州通志》前事志三十四,第49頁)。5月3日,湘軍以榮維善為前隊,總兵張宜道為二隊,總兵蘇元春為三隊,鄧子垣為四隊,黃潤昌為后隊,由甕谷隴出發(fā),沿山路魚貫而行。苗軍且戰(zhàn)且走,退至黃飄。張秀盾、包大度率軍萬余人設伏于此。當湘軍進入伏擊區(qū)時,苗軍突起,前阻后截,山上滾木檑石如雨傾下,鳥槍、土炮、弓箭一齊施放,湘軍猝不及防,亂作一團,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甚眾。苗軍趁勢由山上沖下,喊殺之聲響徹山谷。黃潤昌為山炮擊中頭部,當場斃命。鄧子垣企圖救護,也被苗軍用亂刀砍死。榮維善率親兵200余人沖出包圍圈,沿山東逃,又被苗軍包圍,全部被殲。
黃飄一戰(zhàn),苗軍殲滅湘軍萬余人,取得了輝煌戰(zhàn)果。湘軍主力榮維善、黃潤昌、鄧子垣大部被殲,僅蘇元春率數(shù)千殘兵逃出重圍。
黃飄之戰(zhàn)是貴州苗族人民起義過程中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在這次戰(zhàn)斗中,苗軍不畏強敵,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勇于和敵人殊死搏斗,并且能夠集中兵力,以小部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圈,打殲滅戰(zhàn)。而湘軍在多次勝利后,輕敵冒進,終于被苗軍打得大敗。這次戰(zhàn)斗,粉碎了湘軍在幾個月之內(nèi)"剿平"黔東南苗軍的企圖,打擊了清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起義軍的士氣,使起義軍在此之后,又于1869年5月取得重創(chuàng)黔軍的勝利。
--《影響中國的100次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