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亚洲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 <sub id="n42kz"><ol id="n42kz"></ol></sub>
    <ol id="n42kz"></ol>

    • 首頁/戰(zhàn)爭戰(zhàn)役/伊土戰(zhàn)爭

      伊土戰(zhàn)爭

      伊斯蘭兩雄爭霸中東的百年“圣戰(zhàn)”

      伊土戰(zhàn)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歐亞兩洲間重要戰(zhàn)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掠奪性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果未分勝負,兩敗俱傷,加速了西亞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為西歐資本主義強國占領和奴役中近東創(chuàng)造了條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qū)的兩個大帝國,但由于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tǒng)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斗爭十分激烈。薩菲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tǒng)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旦塞利姆一世殘酷鎮(zhèn)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并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fā)動了戰(zhàn)爭。

      伊土戰(zhàn)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

      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阿塞拜疆)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zhàn)。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矛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占優(yōu)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占領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zhàn),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兵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對伊朗開戰(zhàn)。1536年,土耳其占領了格魯吉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tǒng)治地位的主要戰(zhàn)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雙方的戰(zhàn)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qū)為中立區(qū)。

      伊土戰(zhàn)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xù)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發(fā)生內部爭斗之機再次進攻伊朗。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的支持。1578年,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修復卡爾斯城,開進外高加索境內,并占領南格魯吉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格魯吉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后進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lián)合作戰(zhàn),奪取整個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區(qū)。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1587—1629年),伊朗東山再起,不僅收復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領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領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zhàn)爭和鎮(zhèn)壓國內民眾起義,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jù)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改革后的伊朗軍隊兵力達12萬人,其中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大力擴軍之后,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準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zhàn)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fā)動了戰(zhàn)爭。由于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shù)次交戰(zhàn)中打敗了土軍,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年的10年戰(zhàn)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zhàn)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于1616年對伊朗采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zhàn)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zhàn)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準備進行新的戰(zhàn)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發(fā)了1623—1639年戰(zhàn)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tǒng)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占巴格達,繼之占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

      17世紀前25年,阿拔斯一世對東格魯吉亞進行了數(shù)次遠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鑒于土耳其對歐洲的征戰(zhàn)屢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東方。1625年,土耳其占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并將它變?yōu)樽约旱囊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占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zhàn)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xiàn)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zhàn)爭第三時期始于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fā)動戰(zhàn)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占領第比利斯、整個東格魯吉亞、東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土耳其的勝利直接威脅到沙皇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對波斯的遠征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1723年的《彼得堡條約》。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guī)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區(qū)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余地區(qū)、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條約,主要是由于法國的支持。

      土耳其強占大片領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進軍伊朗東部并攻占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并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zhèn)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族霍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zhàn)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并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后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shù)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fā)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英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tǒng)一穩(wěn)定之后,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對土再次發(fā)動戰(zhàn)爭。3年的伊土戰(zhàn)爭未分勝負。

      16—18世紀的伊土戰(zhàn)爭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殺外,任何一方均未獲勝。戰(zhàn)爭阻礙了兩國生產力的發(fā)展,加速了這些落后民族和多部族松散聯(lián)合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這場長達200余年的戰(zhàn)爭是伊斯蘭教兩大封建國家為爭霸中東而進行的掠奪性戰(zhàn)爭,即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間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斗爭,而雙方又對這種矛盾和斗爭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運中,伊土戰(zhàn)爭是他們許多世紀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zhàn)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為正致力于在中近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伊土戰(zhàn)爭時間雖長,但軍事學術上卻無甚發(fā)展。雙方軍隊的主要類型是封建民軍,主要兵種是裝備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16世紀末開始裝備)的正規(guī)騎兵和非正規(guī)騎兵,其中前者是軍中的快速機動部隊。從16世紀(土耳其)和17世紀(伊朗)組建的常備步兵處于從屬地位。但到17、18世紀,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這主要是由于西歐經(jīng)驗的傳入。步兵裝備了射擊武器(前裝槍、火槍),并按正規(guī)軍體制編成。炮兵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xiàn)較早,它曾是奧斯曼土耳其向外擴張的有力武器。同時,納迪爾沙赫的軍隊中也有戰(zhàn)象隊,交戰(zhàn)時用于突擊敵戰(zhàn)斗隊形中央,減輕步兵壓力。使用射擊武器之前,戰(zhàn)役結局通常取決于大批騎兵的沖擊和圍殲,因為騎兵能突然而迅速地攻擊敵軍。隨著正規(guī)步兵和炮兵的出現(xiàn),騎兵變成了戰(zhàn)斗隊形的主體。騎兵掩護側翼安全,并以騎兵沖擊完成對敵突擊。軍隊作戰(zhàn)采用疏開隊形,到17、18世紀則采用線式戰(zhàn)斗隊形。對潰逃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多靠長期圍攻。軍事學術在伊土戰(zhàn)爭中發(fā)展遲緩,這是因為兩國處于落后的封建社會而且正走下坡路,兩國軍隊都有大量非正規(guī)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騎兵民軍,武器裝備以冷兵器為主,五花八門,極不統(tǒng)一。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