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5年一、四方面軍第一次會師,到1936年第二次會師,中共中央的既定戰(zhàn)略方針是指揮紅軍北上,打通與蘇聯(lián)的聯(lián)系,獲取軍事物資援助,解決戰(zhàn)略依托問題。1935年11月,斯大林關于不反對中共紅軍主力從外蒙古或新疆靠近蘇聯(lián)的意見,由從莫斯科歸國的張浩傳達給陜北中共中央。1936年2月14日,張浩、張聞天將此意電告轉戰(zhàn)在川陜的朱德、張國燾。至此中共黨內軍內對此皆無異議。6月6日,張國燾取消另立中央,同意北上。9月11日,共產國際決定:“在中國紅軍攻占寧夏地區(qū)后提供1.5萬至2萬支步槍、8門火炮、12門迫擊炮和相應數(shù)量的外國制式的彈藥。武器將于1936年12月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當時中國政府尚未承認外蒙獨立,作者注)南部邊境,將通過知名的烏拉洼洋行售出,為運進寧夏作準備。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之后,依照中央和軍委決定,對全軍作戰(zhàn)進行組織指揮。為打通蘇聯(lián)國際援助路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把寧夏戰(zhàn)役作為政治上、軍事上打開新局面的決定的一環(huán),抓緊進行部署,“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在十月十一日發(fā)布《十月份作戰(zhàn)綱領》,要求全軍爭取用一個月時間進行休整,作好渡過黃河的各種準備,然后紅軍主力向北發(fā)展,奪取寧夏。”——紅葉
一九三六年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革軍委為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發(fā)賀電。
10月11日中共中央及軍委發(fā)布《十月份作戰(zhàn)綱領》,決定提前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集中主力向北發(fā)展,奪取寧夏。
10月21日敵胡宗南部第一軍、王均部第三軍、關麟征二十五師、毛炳文部第三十七軍,從東、南、西三面向會寧地區(qū)大舉進攻。
10月23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提出關于寧夏戰(zhàn)役的具體部署。
10月24日毛澤東電彭德懷并朱德、張國燾、賀龍、任弼時、徐向前、陳昌浩:“同意彭德懷同志寧夏戰(zhàn)役計劃”。 同日毛澤東、周恩來電令彭德懷:“三十軍迅速渡河控制西岸,……” 同日夜半,三十軍二六三團在靖遠虎豹口強渡成功,一舉突破馬步青部河防陣地,大部隊迅速跟進,控制了渡口。
10月25日九軍繼三十軍渡河。 同日馬步芳奉蔣介石之令,指示青海省國民兵團(以下簡稱民團)待命出發(fā),增援騎五師。
10月27日三十軍八十九師在靖遠縣吳家川、景泰縣尾泉等地,擊潰敵騎五師馬祿旅和祁明山步兵旅各一部,占領興泉堡、一條山一帶。
10月28日拂曉,三十軍、九軍及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渡河完畢。
10月30日五軍渡河。至此,四方面軍之三十軍、九軍、五軍及總指揮部直屬隊、教導團、婦女抗日先鋒團、少年先鋒團、騎兵師共21800余人全部渡河。 同日四方面軍總部移駐景泰趙家水。九軍尾隨向趙家水、興泉堡附近集結。敵關麟征部突進靖遠,控制黃河東岸,隔斷了河東紅軍增援寧夏的道路及與河西部隊的聯(lián)系。河東岸的紅四軍、三十一軍向打拉池地區(qū)集結,誘敵深入,待機殲敵。
10月31日三十軍迅速擴大戰(zhàn)果,擊破敵騎五師圍困的各據(jù)點,使敵防守的黃河防線全線崩潰。
11月1日駐防五佛寺的三十軍八十八師宣傳發(fā)動群眾,組織成立“五佛寺抗日促進會”,動員群眾大力支援紅軍。
同日九軍進占鎖罕堡、打拉牌一線,將潰退敵馬祿旅600余人騎圍困于鎖罕堡圍寨,與之展開統(tǒng)戰(zhàn)外交。 同日馬步青一面急電馬步芳,請求速派援兵;一面急電騎五師參謀長、河防前線指揮官馬廷祥,派人向紅軍虛與講和,為援兵爭取時間。
11月2日徐向前、陳昌浩向紅軍總部、中央軍委報告:“一條山地區(qū)人戶稀,糧缺水苦,大部隊難久作戰(zhàn),條山地區(qū)河谷間還不能放重兵。若主力不能迅速渡河,此方因各種關系不便久停時,即我方決先向大靖、古浪、平番、涼州行,而后待必要時,再轉來接主力過河”。 同日馬步芳接到請求增派援兵的急電,立即任命馬元海為河西總指揮,率部趕往一條山。 同日蔣介石任命馬步芳為西北“剿匪”第二防區(qū)司令兼第五縱隊司令官。轄屬騎兵第五師及新二軍,負責河西軍務。
11月3日馬元海向一條山紅軍陣地發(fā)起進攻。四方面軍總部部署力量與敵激戰(zhàn)3晝夜,斃敵騎五師參謀長馬廷祥以下千余人。紅軍亦傷亡900余人。
11月4日敵三個團及青海民團進犯打拉牌九軍陣地,被擊潰。
11月5日敵集兩個旅的兵力增援,又被擊潰。紅軍邊打邊追,乘勝占領鎮(zhèn)虜堡。 同日朱德、張國燾電示徐向前、陳昌浩,河西部隊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消滅馬步芳部獨立開展一個新局面。
11月6日四方面軍總部制定《平(番)大(靖)古(浪)涼(州)戰(zhàn)役計劃》,擬消滅平番、大靖間的馬步芳部隊,攻取大靖、平番、古浪、涼州,發(fā)展創(chuàng)造甘北根據(jù)地,配合紅軍主力,打通國際路線,取得軍事援助。隨之在一條山、五佛寺一帶的三十軍于當日夜撤到黃草渠、鎖罕堡擊敵。
11月7日夜,五軍從三角城出動,經吳家川、趙家水抵打拉牌。
11月8日毛澤東、周恩來電示徐向前、陳昌浩:向涼州前進,集中兵力打敵,各個擊破之。同日因形勢變化,中共中央決定放棄《寧夏戰(zhàn)役計劃》,提出《作戰(zhàn)新計劃》,其中規(guī)定:“徐陳所部組成西路軍,以在河西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直接打通遠方為任務”。
11月9日紅軍各部隊依預定計劃部署,突擊敵軍重圍的一條山地區(qū),且戰(zhàn)且行,向平大古涼地區(qū)行進。
11月10日九軍先頭部隊進入古浪境內,占領干柴洼。馬元海尾追而至,向九軍發(fā)起進攻。次日又激戰(zhàn)一天。當夜,九軍主力撤離干柴洼向橫梁山轉進。
11月11日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河西部隊改稱西路軍,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軍政委員會由陳昌浩、徐向前、曾傳六、李特、李卓然(以上五人為常委)、熊國炳、楊克明、王樹聲、李先念、陳海松、鄭義齋11人組成。陳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改為西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總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 同日毛澤東等致電西路軍,征求單獨執(zhí)行西進任務的意見。西路軍復電,依據(jù)現(xiàn)時敵我力量,估計可以完成任務。
11月12日九軍主力在橫梁山與尾追之敵激戰(zhàn)一晝夜,雙方均有傷亡。
11月13日九軍一部沿黃羊川北上,擊退守敵,占領古浪縣城外邊的墻、山等制高點。 同日中午,被三十軍先頭部隊包圍在土門堡的敵騎五師工兵一營投降。營長馬有明等以下官兵160人自愿參加紅軍。
11月14日九軍八十一團向古浪城發(fā)起進攻。敵潰逃,紅軍遂占城。
11月15日毛澤東、周恩來致電徐向前、陳昌浩,同意西路軍向涼州前進。九軍當日全軍進抵古浪縣城。
11月16日拂曉,馬元海集重兵在飛機、大炮配合下,向古浪城反撲。九軍連日苦戰(zhàn),斃傷敵2000余人,但自身傷亡亦巨,元氣大傷。
11月17日三十軍一部移占武威西四十里鋪一線,五軍跟進。 同日徐向前、陳昌浩致電黨中央、紅軍總部,請求如打通遠方為主要任務,在現(xiàn)地區(qū)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不能不居次要地位。如遇特殊情況時,是否去打通遠方。
11月18日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電示徐向前、陳昌浩:在現(xiàn)地區(qū)留住一時期,加緊軍事訓練,恢復體力……并以一部控制古浪險要,以利保持東面地區(qū)回旋余地。 同日夜,九軍在三十軍接應下,撤出古浪,向駐涼州大河驛的總部靠攏。同時,三十軍八十九師兩個團抵近涼州城下,兩個團及總直騎兵師占領永昌縣城。
11月19日西路軍總部移至武威西四十里鋪。三十軍一部防守永昌,一部直趨山丹。 同日林育英、朱德、張國燾、周恩來致電徐向前、陳昌浩:你們任務應在永昌、甘州、涼州、民勤地區(qū)創(chuàng)立鞏固的根據(jù)地……擴紅、籌資,準備滅敵。并指示與于學忠、“二馬”在共同抗日的條件下談判外交。
11月20日九軍一部進入永昌境內。
11月21日西路軍總指揮部及五軍兩個團移駐永昌縣城。三十軍一部進占山丹城。 同日西路軍先遣工作團與馬步青代表談判,達成口頭?;饏f(xié)議。三十軍后續(xù)部隊撤除對武威城的監(jiān)視包圍,西移至四十里鋪、豐樂堡一線。同時,馬步青集結部隊,部署圍攻紅西路軍。
11月22日馬元海集重兵進攻西四十里鋪一線,紅軍堅守陣地,激戰(zhàn)3日,給敵以重大殺傷。
11月23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發(fā)布《告全體指戰(zhàn)員書》;五軍接防山丹城;永昌縣臨時蘇維埃政府成立。 同日徐向前、陳昌浩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國燾,報告西路軍在永昌、山丹作戰(zhàn)不利,處境困難。 同日張聞天、毛澤東電告徐向前、陳昌浩:“遠方正討論幫助,但堅決反對退入新疆。你們作戰(zhàn)方法應改變一下,集中最大兵力,包圍敵之較弱一部而消滅之。另以一部兵力鉗制敵之余部”。
11月24日徐向前、陳昌浩電告林育英、朱德、張國燾、周恩來并轉張聞天、毛澤東,再次匯報西路軍作戰(zhàn)情況,認為“我們現(xiàn)無能集優(yōu)勢兵力,彈藥太少,難在甘東地區(qū)滅敵”。
11月25日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電告中央軍委:“現(xiàn)正尋機用伏擊戰(zhàn)擊敵,擬將山丹、甘州敵消滅一部后,即乘勝向甘州襲擊;我受永昌正面之敵壓迫不便滅其一部時,即將三十軍直轉到甘州以西襲臨澤、肅州,五軍及九軍留山丹阻敵”。 同日西路軍前進劇團在慰問九軍途中,與敵遭遇,損失慘重。 是月下旬五軍在山丹縣城內組建起5個基層蘇維埃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