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生活在江南的我至今還沒有到過草原??墒呛芫靡詠?,一首悠揚的蒙古長調(diào)、一支深情的馬頭琴曲、一幅有著草原的畫面、一段關(guān)于草原的文字,都會勾起我對草原的情思。前不久,朋友發(fā)來一首《陪你一起看草原》,一聽到“就在草原最美的季節(jié),陪你一起看草原……”,我的眼前真的出現(xiàn)了一片大草原,思緒也隨之飛向了遠(yuǎn)方……
情系草原,是對北方草原的美麗風(fēng)光有著太多的向往與思念。
很小的時候就讀過南北朝時鮮卑族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倍潭痰亩邆€字描繪出的北方草原遼闊蒼茫的景象,讓我也開始懂得草原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加可愛,草原的地比別處的地更為柔美,草原的空氣比別處的空氣更為清鮮,……
成年后的我反復(fù)吟詠著這古樸自然、流傳了一千幾百年之久的北方草原上的牧歌,心思總是情不自禁地飛向草原:望著青青的草,看著藍(lán)藍(lán)的天,沐浴著燦爛的陽光,聽著悠揚的牧歌和伴隨在一起傳來的馬頭琴聲,追隨著輕輕飄動著的白云和向遠(yuǎn)處飛翔的大雁,讓草原美好的景色與悠遠(yuǎn)的聲音將自己牽引,讓身心沉醉在這迷人的景物之中……
今天,這首短短的牧歌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草原景物的美,而是草原的色彩和精神對自己的點撥和指引。茫茫的大草原,有著人世間不可缺失的二種色彩——藍(lán)色和綠色,盡管牧歌中只有白色的羊群在其間點綴,可我卻覺得這是一幅流動著的“天人合一”畫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超脫和自由,是生命能夠綿綿延續(xù)、代代相傳的真諦所在。
情系草原,是對北方草原以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著太深的憧憬與想念。
在遠(yuǎn)古時期草原就成為游牧民族活動的地區(qū)。此后,在這草原上興起并強大的民族就有: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匈奴,以后的鮮卑、突厥、回紇,更后的契丹、女真,最后,最為強大的蒙古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這些游牧民族一個跟著一個進入草原,又一個接著一個從這個地區(qū)消逝,退出了歷史舞臺,讓歷史更加撲朔迷離,耐人尋味。
在草原上活動過的這些游牧民族都有著驃悍勇猛、豪邁奔放的個性。不知是草原的遼闊空曠、群鷹搏擊、萬馬奔騰影響而成的;還是草原上的陽光燦爛、草茂羊肥、水美乳豐養(yǎng)育的;或許是游牧民族常年活動在馬背上,在馬蹄的“得得”聲中,顛簸起伏、居高看遠(yuǎn)磨練成的……究竟是因何而成,已經(jīng)不重要了,我只是對這種民族個性有著由衷的敬佩和贊美。
一支支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的興起,不僅帶來了我國古代北疆的開發(fā)與進步,更是帶來了一首首與內(nèi)地民族和睦相處的代代相傳的頌歌:漢代“昭君出塞”遠(yuǎn)嫁匈奴;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文化的改革;唐太宗滅東突厥政權(quán)后“全其部落、保其風(fēng)俗”的政策,“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助唐平叛;清乾隆年間遷居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心向祖國、萬里跋涉、九死一生的回歸……
更令人感動的是有些游牧民族,如起源于額爾古納河?xùn)|部的蒙古族。這支民族在成吉思汗的率領(lǐng)下,實現(xiàn)蒙古草原的統(tǒng)一后,開始發(fā)出了震動世界的號令。在這一號令下:對外,一個東起大海,向西一直延伸到俄羅斯、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地跨亞歐的大蒙古帝國形成。盡管對異國外族的征服沒有、也不可能太持久,但這一征服促進了中華文明的西傳,讓世界領(lǐng)悟了中華民族的力量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對內(nèi):完成統(tǒng)一,結(jié)束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一掃宋朝“虛外守內(nèi)”的柔弱,采取各項強有力的措施,使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權(quán)下的行政區(qū),加強對琉球(臺灣)的管轄,把中國的南疆進一步推向南海諸島……,使我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和發(fā)展,使我偉大的中華民族重振雄風(fēng)。
哦!一個聲音,一幅畫面,還將勾起我的草原情思,思念草原的美景,思念草原上那迷人的游牧民族!